文/曾叔莉
強勢打造全國第一座公部門有機農業專區~
長達4公里,700餘株芒果老樹的綠色隧道,是進入「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的第一個視覺印象。綠廊道的導引,的確營造了極佳的有機農業專區概念。接著入口意象的雕塑,身穿工作圍裙的兩個工作人員歡迎大家的到來,身旁五顏六色、豐富多樣的蔬果,告訴大家這裏所要營造的是一個作物種類豐沛而有衝勁的農業專區。主體建物─有機農業專區營運中心,坐落在大門入口處,內部有辦公室、生態解說教室、有機餐廳等設施,展售處陳列販售著農場自產的農產品或加工品,以及相關的有機商品。
有機小農與有機農業專區的共生關係~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 佔地45公頃,土地是向台糖承租之蔗作地,其中三十八公頃做為生產用地,以十年為期,由農民承租種植有機作物,其餘七公頃做公共設施。整地之初,投入大量的有機質,每公頃400公噸已腐熟牛糞及木材。作物種類包括果菜、根莖、葉菜、水果、花卉、茶樹及水稻。
目前進駐農民有廿一位,採集團驗證,已於98年7月30日通過中華有機農業協會驗證。專區營運中心目前委由區內農民組成的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經營及管理,專區的有機農產品也大都由合作社共同運銷,建立共同品牌及口碑。其中知名的瓜瓜園、陳稼莊、佛法山有機茶園(一炮茶園),是目前太康有機農業專區內品牌化經營較為凸顯的三大業者。
專區內還規劃了一處健康樂活市民農園,可供學校或機關團體人員,利用假期前往體驗有機農業,期許打造成為兼具生產、教育、休閒功能的有機農場。目前市民農園的運作仍以春秋兩季的短期作物栽培為主。
生態環境平衡,有助於穩定的栽培~
以往從事有機農業,從轉型期至有機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有機農業的環境是需要時間來養成,作物栽培與環境需要達成生態平衡,尤其對大面積栽培最為明顯,當食物來源充足,就能形成極佳的食物鏈而達成和諧共處的環境。
專區內仍有相當普遍的病蟲害問題。例如瓜瓜園的地瓜栽培,就有嚴重的鼠害,必須採水旱輪作的方式,一期水稻(夏季),二期地瓜(冬季),降低老鼠的危害。陳稼莊有機果園則採行果樹間作,一排百香果,一排鳳梨或檸檬等作物,以作物的多樣栽培,來分散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農場本身還在調整階段,專區的耕作區域可見零星栽培,又因水源不足的關係,在炎夏之際,極目可見枯黃的景象。對一個剛剛起步的專區,這是可理解的現況,有待時間的醞釀,以及整體土地環境的調整,假以時日,才有可能展現綠意生機的農場景致。
歸因於有機農業倍增計畫~
有機農業專區的設立,是各縣市政府為了達成98年5月7日行政院院會通過之「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中,發展有機農業為健康農業之重要策略。執行方式就是利用台糖公司土地、退輔會農場及連續休耕田建立有機農業專區,預計至民國101年,有機農業面積倍增達5千公頃,增加面積相當於過去13年的總和,以邁向無毒農業島的理想。有機農業專區的隱憂在台灣,政府積極促成有機農業專區,利弊互見。好處是將從事有機耕作的土地集中管理,避免鄰田的干擾;大面積的作物規劃,可以創造多樣性或者應付較大產能上的需求。壞處是專區的成立,若不是出於農耕者自發性的意願,政策考量大於實際評估,往往會浮現許多不同面向的問題。例如太康有機農業專區原屬蔗作區,並沒有完善的灌溉水路可供進駐的農戶使用。等到營運之後,水源問題浮現,才要求專區內的
農戶轉作需水量較少的作物,足以影響整體專區的正常運作。未來設置有機專區前,應先行評估水資源取得,教導農友瞭解適地適作原則,篩選出適合的作物,才不致亡羊補牢,力猶未逮。
另一個可能面對的通路問題,如果沒有被列入優先考量的重點,辛苦種植出來的作物,沒有穩定的市場來支撐,勢必影響入駐專區耕作者的意願。
期許未來~
我們樂見縣市政府積極配合政策開發有機農業專區,不管是集區的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或是專區的小農共耕,對有機產業栽培面積與產量的提升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但在籌畫有機農業專區之前,建議先對所在土地的氣候、雨量、土壤、水源,以及作物的適作性都建立完整的評估資料,便於有意投入的農戶有所參考依據。
十年的土地租約,對地主而言,或許很長,但對從事有機栽培的農家而言,卻才剛剛進入生態平衡、產量穩定的成熟階段。另尋土地又得重新開始,專區耕作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望有機農業專區不要陷入追求有機農業可耕面積的量化謎思,犧牲掉的可能就是滿懷衝勁、積極投入的小農對於有機農業的遠大憧憬。